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寫作特點〕
1.語言富有詩意。
2.想象豐富。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作者在人生成長的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感受,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純真的刻骨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力以及美好情感。
3.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感受生活與自然的方法。
4.認識2個生字,正確書寫10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在不同時期對大自然的種種特有的感受。
〔教學準備〕
師生可以在課前收集了解有關作者的資料,包括作者的相關作品(詩歌)。
〔教學時間〕
2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1)關于本文教學的難點。
在作者的筆下,大自然是美的。那云、那山、那水、那清麗的白天、那落日的晚霞、那靜夜的簫笛聲,等等,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作者的心里都賦予了詩的靈性。特別是浸透在如詩如畫美景中的濃郁情致,更使文章帶有了一種神韻,一種綿厚悠長的味道。自然是美的,但美的自然卻要靠善感的心靈去感受,而我們的學生大多還沒有像作者那樣的感受力,許多美的自然時常與學生失之交臂。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可能對作者于自然的種種感受不甚理解。教學時,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并喚起情感的認同,成為了教學本文的難點。
(2)關于教學思路。
課文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展開敘述的。從對自然的朦朧之愛到賦予自然詩化的情感,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自然感受不斷發(fā)展的心靈進程。展開教學應該遵循這一進程,正所謂“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要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然后作深入理解,最后拓寬學生的視野,激起學生共同的感受。
(3)教學過程。
①導入新課。可以從前文《春》學習導入,也可以從課題導入: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大自然是最美
的詩?
②整體感知。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反復閱讀,如教師范讀、學生范讀、齊讀、自由讀等。在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作者在不同的時期對大自然分別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③細讀理解。引導學生細讀理解課文,要注意三點:一是作者在不同時期看到的自然之景,二是由景而生的特殊感受,三是學生對作者感受的理解。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感受時,要調動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按下面的步驟展開。
第一步,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填寫下面的表格:
第二步,品味句子,指導朗讀。
讀第1、2自然段,體會作者童年時代對自然的感受。讀第一句“我小時候雖然貪玩,不愛念書,但對山水風景的酷愛是發(fā)乎自然的”,“酷愛”是什么意思?從“發(fā)乎自然的”可以體會到什么?作者看到天上變幻的白云聯(lián)想到了什么?在風煙清寂的郊外和簫笛聲聲的夜晚,作者的心情又怎樣?你也曾有過作者這樣的感受嗎?在學生理解回答這些問題的基礎上,要重點指導朗讀。注意朗讀的形式,可以范讀,可以指名讀,還可以讓學生想象讀,在讀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在讀中喚起體驗。
讀第4自然段。先思考作者為什么喜歡海,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由海想到了生命的壯闊,想到了世界的美麗。然后引發(fā)學生想象曉霧彌漫中的海的詩情畫意。最后指導朗讀,讀出激昂的情感。
讀第5~7自然段。“一個長期的微妙的音符”是什么意思?“華燈一城夢,明月百年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理解后指導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