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
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結構分析〕
本詩用生動的語言和夸張的手法,把詠雪與送別交織在一起,生動地展現了西北邊疆奇異瑰麗的自然風光,并以雄奇壯闊的雪景襯托出軍營好友依依惜別之情。按內容劃分,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4句),寫塞外獨特的風雪。
第二部分(后4句),寫在東門依依送別。
〔語意理解〕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詩一開頭就寫八月的胡地,北風卷地而來,把塞外的白草全都刮倒了,跟著,一場大雪鋪天蓋地而來。詩人寫塞外原野,風力強勁,雪勢威猛,景色陡變,一下子把讀者帶入到冰天雪地的世界。一個“卷”字,直寫風勢,一個“折”字,借草寫風,足見風之強勁有力。朔風凜冽,這是塞外氣候的一大特點。“即”字惟妙惟肖地寫出南方來的人少見多怪的驚奇口吻。“白草”,西域的一種草名,秋天變白,冬枯不萎,性極堅韌。“胡”,泛指北方、西方少數民族居住的邊遠地區。“胡天”,塞北一帶的天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這是廣為流傳的千古名句。說一夜大雪,清晨方停,眼前出現一派嶄新的景象:漫天皆白,滿樹銀裝,像是刮了一夜春風,把千樹萬樹吹得有如盛開的梨花。這兩句簡直是神來之筆,使全詩平添了不少奇情異彩。“忽”字既是對塞外氣候變化無常、大雪急驟的客觀描繪,也傳出詩人因事出意外而驚喜好奇的感情。“如”字,統領了這兩個比喻句。詩人不僅準確地把握雪花與梨花的共同點,寫得像,而且馳騁想象,把梨花同春風聯系在一起,把漫天飛雪的北國風光變成了梨花怒放的南國勝景,喚出了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原詩在本句前寫主人在營帳中為歸客餞行,宴會結束,已是薄暮時分。這兩句寫:在輪臺的東門外,我們送你歸去,舉目四望,只見茫茫的大雪已經鋪滿了天山的道路。“輪臺”,地名,在今新疆境內,唐時歸屬北庭都護府。“天山”,唐時稱伊州、西州以北一帶山脈為天山,亦稱白山、折羅山;伊州,今新疆哈密縣;西州,今吐魯番東南邁克阿奴斯城。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兩句承接前句,寫得十分動情:山回路轉,眼看著你們一行人在渺無人煙的路上頂風冒雪前進,漸漸的,你們隱沒在山角的那一邊,不見了你的身影,雪地上什么都沒有,只留下一行你們走過的馬蹄的印跡。這真是動人的一幕!邊地的苦寒,戍邊的艱辛,行人的勇毅,都在冰光雪色中烘托出來。讀這兩句詩,讀者仿佛看到詩人正目送神馳,久久佇立,終至不見,情態悵然。一個“空”字用得極好,望著友人遠去,看著雪地蹄痕,詩人情思萬種,可能難舍行者而生留戀,可能擔心“長路關山何時盡”而發愁,可能為自己歸期未卜而惆悵,把諸多感情表達得含蓄而有分寸。“山回路轉”,山勢曲折,道路隱晦迂回。“馬行處”,指馬行走過的痕跡。
〔寫作特點〕
1.全詩以雪為線索展開,從雪寫起,多方繪雪,以雪作結,展現了塞外的雪景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