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本單元教學的完成,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還要啟發學生對課文的領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1 小 屋
教材說明
〔解題〕
“家”是避風擋雨的地方,“家”是溫暖的歸宿,“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個物質生活貧乏,但精神生活異常豐富的地方。作者對小屋的感情是在不斷變化之中,一天天加深的,熱烈而深沉!瘸腿的大門、方方的窗子、光光的大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童年美好的回憶;媽媽喚兒的聲聲呼喚、依
偎在媽媽身邊,聽她講書中好聽的故事……懷戀之情讓作者無法割舍。
〔結構分析〕
全文共14個自然段,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小屋的情感,彰顯愛的主題。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寫小屋給“我”留下的許多美好的回憶。
第一層(第2~5自然段),介紹小屋是“我”童年的家,它的外部設施和室內陳設,還描述了“我”和小伙伴一起在小屋里玩游戲。
第二層(第6~10自然段),寫外面精彩的世界把“我”吸引出小屋,媽媽又用小屋中的藏書把“我”攏回來。
第三層(第11、12自然段),寫“我”告別小屋時難舍難分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抒發自己對小屋的懷戀之情。
〔語意理解〕
“地上站著兩個箱子,木呆呆的,綠色的鼻子,總也不會笑。”
用擬人的手法寫箱子的笨拙,“鼻子”指箱子上的把手。
“北墻上掛一面擁滿半邊花兒的鏡子。”
鏡子用的時間長了,背面的水銀會脫落,留下許多斑塊,就像花一樣。
“不禁怨怨地想,我為什么要有名字呢?”
反問句式表示自己不愿意有名字,如果沒有名字,媽媽就不知道怎樣喚“我”回家了,因為這時“我”不想回家。
“我覺得小屋滿滿的了。”
小屋并沒有增添什么家具,為什么“我”感覺它滿滿的呢?因為小屋里的藏書把“我”帶進了一個無比豐富的精神世界,“我”內心充實,所以感覺小屋是滿的。
“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為什么嗎?”
以第二人稱“你”稱呼小屋,拉近了“我”和小屋的距離,增進了“我”和小屋的感情。問句的運用,好像“我”在和小屋談心,使讀者感動。
“窗子方方的‘眼睛’愣愣地望著我。小屋,小了。瘸腿兒的大門還在傻傻地踮著腳。小屋,遠了。”
“愣愣地”、“傻傻地”、“踮”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窗子和大門的神態,好像不明白小主人為什么要離開它。一個動詞“踮”,生動再現了大門張望主人離去的樣子。這些充滿生命力的形容詞和動詞渲染了離別時的惆悵心情。
〔寫作特點〕
1.用特定的表示時間的狀語,把文章劃分得結構清晰。
如“那時候”、“后來”、“12歲的那年春天”、“我長大了”等,根據這些表示時間的定語的提示可以很快地劃分段落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