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結(jié)構(gòu)分析〕
本文用藝術(shù)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綺麗多變的景象,以及被這些景象引發(fā)的美妙的感受和神游萬仞般的想象,抒發(fā)作者無比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共7個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孩童時大自然引起的幼稚的幻想。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寫少年時大自然引起的奇異的情感。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寫青年時與大自然結(jié)成微妙的音符。
〔語意理解〕
“我小時候雖然貪玩,不愛念書,但對山水風景的酷愛是發(fā)乎自然的!
這是本文的總起句,寫愛大自然是自己的天性。這句話為本文定下了基調(diào)———表達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這是一個雙重關(guān)系的轉(zhuǎn)折復(fù)句,這種復(fù)句的重點都在后一個分句上。前兩個分句寫作者小時候“貪玩,不愛讀書”,點明他的興奮點不在學習上。接著句意一轉(zhuǎn),指出興奮點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間。先否定,再肯定,肯定的意思則更為突出。“酷愛”,非常愛好!鞍l(fā)乎自然”,自然而然引起和產(chǎn)生的。本句中的“自然”,是“不經(jīng)外力干預(yù),自由發(fā)生”的意思,即天性。
“風煙清寂的郊外,清涼山、掃葉樓、雨花臺、莫愁湖是我同幾個小伙伴每星期日步行游玩的地方! 本句寫作者小時候常去游玩的地點。這時,他正在南京第一模范高小讀書。清涼山,位于南京城西,秦淮河畔,海拔67.7米。清涼山地區(qū),有山有水,古跡甚多,是重要的旅游景點。掃葉樓,位于清涼山西南坡上,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樣,磚木結(jié)構(gòu),覆小瓦,二層,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占地面積270平方米。樓前翠竹婆娑,綠樹掩映;后院假山層疊,景象極好。雨花臺,南京城中華門外1000米處,面積約1.53平方千米,綠地覆蓋率90%以上。據(jù)說南朝時高僧云光法師在此講經(jīng),因說法虔誠,感動上蒼,落花如雨,始得名。莫愁湖,位于南京水西門外,面積0.47平方千米,周長5000米。它是景色秀美的園林,清朝時被譽為“金陵第一名勝”。傳說南齊時洛陽少女盧莫愁遠嫁江東,居于此湖濱,因而得名!帮L煙清寂”,空氣清新,環(huán)境靜寂!敖纪狻,城市外面的地方。
“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霧色融合為一體,飄浮在樹林間,隨著簫聲、笛聲遠去……這時我的心最快樂!
這句寫作者在風煙清寂的郊外游玩時的感受。他被大自然的秀美與深邃所陶醉,癡迷于自然之中,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覺得自己已與大自然合二為一,并飛升遠去。顯然,他不只是看、玩,而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消化,把握了大自然的神韻。癡迷自然到如此地步,這是對大自然強烈之愛所致!暗崖曔h去”后的省略號,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青島的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世界是美麗的,生命是壯闊的。這時我喜歡海,海是世界和生命的
象征!”
作者17歲時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此時他已是一個青年了,感性的浪漫中已融入了理性。青島是海濱城市,作者可以經(jīng)常去看海。大海浩瀚無垠、氣勢不凡,大海是生命的發(fā)源地。面對有這樣特征與內(nèi)涵的事物,他的心靈受到震撼,思想與情感得到陶冶,升華出一種理性認識:世界是美麗的,生命是壯闊的。作者把這個過程稱之為“海風吹醒了我的心靈”。“象征”,用具體事物去表現(xiàn)某種特殊意義。凡作象征的事物,其特征必與特殊意義有相似處或必然的關(guān)聯(lián)。大海氣勢壯闊,又是生命的發(fā)源地,與世界和生命之間關(guān)聯(lián)緊密,作者正是抓住這種關(guān)聯(lián)產(chǎn)生“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的聯(lián)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