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結構分析〕
全文共14個自然段,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寫自然與人世處處相通,都要經歷撒種到結實,孕育到成熟的過程。
第二部分(第8~14自然段),寫“我”在澳大利亞的所見所想所感。
第一層(第8自然段),寫今年五月“我”訪問澳大利亞。
第二層(第9~12自然段),寫“我”在新南威爾士州青山山谷一位陶瓷美術家家中作客,拍攝了秋天楓葉如丹的美麗景色。
第三層(第13~14自然段),寫“我”之所想所感。
〔語意理解〕
“楓葉如丹,顯示著長久的生命力。“霜葉紅于二月花”,經歷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此句揭示全文中心,并照應全文的第1段。說明正如楓葉經歷風霜才有如丹的美麗一樣,人生經歷挫折和風雨的歷練之后,才能達到真正成熟的境界,而真正成熟的境界正因其豐富的內涵而顯示出真正的美。作者試圖用“楓葉如丹”來說明人生真正擁有成熟之美的境界,說明經歷風吹雨打對成熟的人生來講應是一筆珍貴的財富。《楓葉如丹》寫于1983年9月,作者當時正值人生之秋,所以有學者評論此文:“大概也需要到兩鬢染上秋霜的時候,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本篇的意味吧!”
資料
冰心先生說袁鷹的散文: “‘文章如錦氣如虹’,在真實與自然里,可以看出作者‘讀書破萬卷’的痕跡。”紅學家李希凡在《〈袁鷹代表作〉前言》中說: “我還以為,中國古典詩詞的深厚的修養,似也在作者的創作中起著特殊的‘引發’作用,給他的散文的藝術境界的創造,增添著詩意盎然的情趣。”
袁鷹的散文的“詩情”常常表現在對古人的詩文名句的運用上,使語言音調鏗鏘,大有散文詩的音韻關。即以《楓葉如丹》一文來說,題目出自魯迅先生的《送增田涉君歸國》: “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文中第4段“萬山紅遍,楓葉如丹,落木蕭蕭,赤城霞
起”一句,則連續化用了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唐代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魯迅的“楓葉如丹照嫩寒”、晉代孫綽《天臺山賦》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而界道”等。另外,文中還引用了唐代杜牧《山行》中的“霜葉紅于二月花”,南京棲霞山下大殿里一副楹聯的半副: “風霜紅葉徑,數江南四百八十寺,無此秋山。”這些詩文名句的化用,給文章營造了一種詩情洋溢的氛圍,也給文章增添了豐富的人文內涵。
“詩情”往往與“畫意”相連。鄭艷在《淺談散文的意境》一文中曾經指出: “畫意,即散文中傾注
了作者情感的,色彩鮮明,給人美感的藝術畫面,以及這畫面帶給讀者的美好的想象。它不是自然的再現,而是‘畫’ 與‘意’的結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畫意是散文美的重要標志。……袁鷹的《楓葉如丹》: ‘最初的一縷朝陽投進山谷,照到紅艷艷的楓葉上,照到莉貝卡金色的頭發上。’ 這是怎樣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明麗的朝陽,紅艷的楓葉,金色的頭發,熱烈的色彩炫耀的是熱烈的生命,是對生命的謳歌。這便是意境的畫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