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古人學問無遺力,”
詩句的大意是:古人認真讀書,努力做好學問,都是竭盡全力從不懈怠的。這句以古人為例,說明讀書學習必須盡心竭力。這是對古人善學者刻苦學習精神的贊揚。顯然詩人在寫這句詩的時候,想到了許多古代大學問家勤奮刻苦讀書的生動事例,然后采用分析和歸納法,提取出他們所以成功的精髓。這是有針對性的。年輕人大都貪玩,比較懶惰,也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作為長者、老者,有責任教導孩子養成刻苦做學問的品格。“遺”,即保留。“無遺力”,沒有保留,竭盡全力。
“少壯工夫老始成。”
詩句的大意是:在年輕的時候,不斷地下工夫鉆研,直到年紀大了才會有所成就。這句承接上句,也是以古人為例,說明讀書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不但要下工夫潛心鉆研,而且要堅持不懈。年輕人另一個弱點就是急功近利,沒有耐性和韌性。做學問,不免枯燥、艱苦,長期學習年輕人會生厭學之心,便不再認真努力了。詩人在這里語重心長地告誡孩子,“少壯工夫”很重要,一定要“勵志”,趁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時光奮力拼搏,切莫讓青春年華付諸東流。否則,“少壯不努力”,終會“老大徒傷悲”。“少壯”,年輕力壯。“工夫”,本意指時間,在這里指下工夫努力學習。“始”,在這里作副詞“才”用。“始成”,才有所成就。
“紙上得來終覺淺,”
詩句的大意是: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還是膚淺的,也就是不要滿足字面上的明白。這是從反面談做學問的要則,是詩人總結歷代文人讀書學習教訓而得到的理性認識。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只知道在讀書中冥思苦想,只迷信書本,認為書上的知識都是真理,這是很糟糕的。年輕人要向前輩學習,一定要克服前人做學問的弊端,從故紙堆里鉆出來。“紙上得來”,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詩人用借代法,借“紙”代“書本”。“終”,到底,畢竟。“淺”,膚淺,淺薄,沒有深刻體驗所致。
“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句的大意是:要更深地學得知識,懂得道理,必須親身實踐。第3句是否定,這句是肯定,兩句聯系在一起,點化了做學問的訣竅。詩人認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學問固然很重要,但僅此還不夠。書本知識是前人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否真正理解,是否符合實際,須到實踐中去檢驗。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人才算得真正有學問。詩人從“知”和“行”的關系著筆,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確是真知灼見。“要躬行”,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學習過程要“躬行”,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學到知識后還要“躬行”,用親身實踐,將知識夯實和升華并化為己有。“絕知”,徹底而深刻地理解。“躬行”,親身實踐。
〔寫作特點〕
1.說理令人信服。
2.語言平易流暢。
觀書有感
教材說明
〔題解〕
這是宋代大詩人朱熹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選自《朱文公文集》。“觀書”,就是看書,讀書。“有感”,產生了感想,有了感悟。詩題表明,本詩表達詩人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的獨特感受。朱熹還有一首《觀書有感》七言絕句,講的是讀書過程中積累與貫通的關系。全詩如下: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