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2.這篇童話膾炙人口,故事內容易讀懂,但其間蘊涵的深刻道理是值得深入理解和回味的,所以在放手讓學生讀懂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從故事的結局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3.指導過程。
(1)以“安徒生的童話”為話題交流談話,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2)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的字音,在讀中認識生字,并給生字所在的詞語畫上記號。在認讀生字新詞的基礎上,讀通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3)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海的女兒———小人魚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在她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都承受了哪些痛苦?最后的結局怎樣?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時間,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4)再讀課文,將描寫小人魚承受的痛苦的句子畫下來,挖掘小人魚當時的內心活動,感受小人魚的善良和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
(5)讀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說說從故事的結局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積累內化。
(1)選讀課文中自己感興趣的段落。
(2)摘抄課文的優美詞句。
5.拓展活動。
(1)續寫故事。
(2)讀一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
資料
〔安徒生(1805-1875)〕 丹麥作家。18XX年4月2日生于丹麥菲英島奧登塞的貧民區。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后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臺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潤被解雇。從此開始學習寫作。
《海的女兒》是安徒生的著名童話,寫大海的小女兒一心變成人與王子相愛卻不得的悲劇。19xx年,丹麥著名雕刻家埃德華•埃里克森據此雕鑄“美人魚”銅像,安放在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海濱公園海邊巖石之上,成為丹麥國家的標志。這個下身為魚的少女與人體大小相似,她披著美麗的長發,含著深情的雙眸,終日凝視大海,沉思遐想,仿佛在等待她的王子遠航歸來。
丹柯的故事
教材說明
〔解題〕
課題是一個偏正詞組,表明本課是寫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丹柯”。這是高爾基的早期作品,發表于1894年出版的《伊則吉爾老婆子》中。
高爾基,全名馬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生于一個木工家庭。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并積極投身革命活動。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丘德拉》,從此登上文壇。1898年,兩卷集《隨筆與短篇小說》出版,轟動了文壇,成為馳名歐洲的作家。19xx年,他親自參加彼得堡的群眾示威游行,創作了著名的詩篇《海燕》,塑造了象征革命者大智大勇搏風擊浪的海燕的形象,受到列寧的熱烈稱贊。19xx年,高爾基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得到列寧的高度評價,標志著他的創作達到新的高峰。1934年,他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1936年6月18日逝世。高爾基是蘇聯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列寧稱他為“無產階級藝術最杰出的代表”。他在各種文學樣式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母親》《海燕》《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等,都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
〔結構分析〕
本課講述丹柯用自己的心照明,把集體引出絕境的故事。故事塑造了一個集體主義英雄的典型,歌頌了丹柯的勇氣、責任感和堅毅、果斷的行動,贊揚了勇于戰斗、追求自由、富于自我犧牲精神的戰士。課文共19個自然段,按故事發展順序劃分,可分為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