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2.比喻新奇。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四首古詩。
2.體會詩中有畫的意境。
3.認識“芙、蓉、軒”3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四首古詩,想象詩的優美意境。
〔教學準備〕
1.收集詩人的有關資料。
2.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閱讀建議〕
1.六年級學生已經能夠結合詩后的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教學時,要避免陷入煩瑣的詩句意思分析,引導學生欣賞,在讀中想象,在頭腦中把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詩中意境。同時,要重視朗讀,把朗讀作為教學的基本手段和主要的過程。同時,要引導學生欣賞,讓學生寫欣賞的小文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能力。
2.學習策略。
教學時,可以把四首詩整合起來引導學生閱讀。可以采用以下的步驟:
第一步,讀熟詩句。關鍵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讀準字音;二是把詩句讀通順、讀流利;三是讓學生體會怎樣讀才像是在讀詩,讓詩文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詩的感覺為下一步的誦讀奠定基礎。
第二步,讀懂詩意。讓學生自己對照詩后的注釋,想一想詩中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詞語的意思還不理解,然后小組學習,向同學和老師請教。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予以點撥后,再要求學生把各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使學生對詩的意思有個初步的了解。
第三步,體會詩境。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語言描繪出來。
第四步,朗讀抒情。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用自己的朗讀把詩人的感情表達出來,感動自己,感動他人。有條件的可配上優美、舒緩的樂曲,渲染氣氛,達到在朗讀中加深體會,在朗讀中獲得審美感受,在朗讀中自然成誦的目的。
第五步,欣賞解讀。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古詩,從詩的感情、意境、語言等方面談自己的理解。這一步是學生在前面理解句子意思基礎上再讀,要求明顯提高。如果學生不能進行欣賞分析,教師可以引導。
第六步,拓展誦讀。請學生再找其他描寫大自然風光的古詩,讀一讀,豐富學生的文學積淀。
3.積累內化。
認讀課文中的生字詞,背誦古詩。
4.拓展閱讀。
(1)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詩,改寫成短文。
(2)閱讀其他描繪大自然風光的古詩。
資料
〔韓琮〕 生卒年不詳,于唐宣宗時出任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韓琮消滅叛將,反而另派右金吾將軍蔡襲代韓為湖南觀察使,把韓琮這個逐臣拋棄了。此后失官,無聞。詩一卷。
〔王昌齡〕 字少伯,盛唐著名詩人(約690—約756)。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岳英靈集》為唐人殷 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后人的評價: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 《河岳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這些都可見他在詩壇上的地位。《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甚至可與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