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寫作特點〕
1.見聞結合,敘議結合,層次分明,結構嚴謹。
2.由遠及近選取觀察視角,選取金字塔中最具代表性的胡夫金字塔進行詳細描述,對金字塔的介紹詳略處理得當。
3.恰當運用數字說明法和對比、襯托等寫作手法,使對金字塔的介紹更有說服力和震撼力。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感受金字塔這一世界奇觀的雄偉及神秘,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體會作者對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由衷的贊美。
3.學習作者由遠及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教學準備〕
1.有關埃及金字塔的圖片及文字資料。
2.有條件的可以收集XX年9月《機器人17日探訪金字塔》的實況錄像。
〔教學課時〕
1課時。
〔閱讀建議〕
1.課前,引導學生查閱關于埃及金字塔的資料,教師準備《機器人17日探訪金字塔》的實況錄像。
2.閱讀指導。
(1)由課題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說說埃及金字塔的雄偉、精巧及神秘表現在哪些地方。
(3)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段落,帶著“作者在金字塔前有哪些見聞”這個問題,細細品讀課文,進行討論交流。學生可以談從遠及近這一寫法上的特點,也可以就某個句子、詞語談自己的體會,從而領悟作者的感情。
3.小練筆。
學習由遠及近、在觀察中產生聯想的表達方法,寫一處景物。
資料
〔金字塔〕 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斐斯一帶最為集中。吉薩南郊8千米處利比亞沙漠中的3座尤為著名,稱吉薩金字塔。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最大,建于公元前27世紀,高146.5米,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底邊各長230米,由230萬塊重約2.5噸的大石塊疊成,占地53900平方米。塔內有走廊、階梯、廳室及各種貴重裝飾品。全部工程歷時30余年。塔東南有巨大的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 即斯芬克司,古埃及的一種石雕像。最著名的是吉薩地方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近的巨大獅身人面像,長約57米,高約20米。據說它是法老威嚴的象征。古亞述和腓尼基等國,也有此類作品。“斯芬克司”后泛指各種裝飾建筑物或工藝品的人頭、牛頭或羊頭獅身的雕飾。
〔黏合物〕 使兩個或幾個物體粘在一起的黏性物質。
〔環視〕 向四周看。
〔不毛之地〕 不長莊稼的地方,泛指貧瘠、荒涼的土地或地帶。
〔上古時代〕 較早的古代。在我國歷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時期。
〔尼羅河〕 世界最長的河流。在非洲東北部,干支流流經坦桑尼亞、盧旺達、布隆迪、烏干達、肯尼亞、扎伊爾、埃塞俄比亞、蘇丹、埃及等國。北經撒哈拉沙漠,在開羅附近形成三角洲,分流注入地中海。全長6670千米,流域面積287萬平方千米,約占非洲面積的十分之一。中下游每年6~10月泛濫,淤積 巨量沃土,經長期墾殖形成著名的河谷綠洲帶。河口為典型的弓形三角洲,面積2.5萬平方千米,是世界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阿斯旺〕 埃及城市和河港。古代曾為驛站和兵營。是對蘇丹、埃塞俄比亞的貿易要站。是冬季游覽勝地,多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