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莫扎特(1756—1791)〕 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從父學習鋼琴、小提琴,并開始作曲。1761年隨父往德、法、英、荷等國旅行演出。1769年三度游歷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劇。后曾任大主教宮廷樂師。其作品清麗流暢,結構精致,除奠定了近代協奏曲形式外,繼海頓之后進一步豐富了交響樂與室內樂的表現力。主要作品有意大利式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德意志民族歌劇《魔笛》等,交響曲49部(以1788年夏所作降e大調、g小調、c大調三部最為著名)及各種獨奏樂器的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各種室內樂,等等。
〔舒伯特(1797—1828)〕 奧地利作曲家。生于教師家庭。早年在維也納宮廷唱詩班做歌童。曾任小學教師助手,后以音樂創作為業。在生活貧困,疾病侵擾的情況下,他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作品以歌曲最為著名,共有600余首,提高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加強了鋼琴伴奏的作用。代表作為《魔王》《野玫瑰》《流浪者》,以及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日旅程》等。所做十部交響曲中,以《b小調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最為著名。此外尚作有室內樂、管弦樂序曲、鋼琴曲等。
〔海頓(1732—1809)〕 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貧苦車匠家庭。8歲起在教堂唱詩班做歌童,后因嗓敗被解雇。刻苦自學作曲,1761年起任匈牙利埃斯臺哈奇公爵宮廷樂長達三十年。后曾兩度去英國演出,創作了《倫敦交響曲》12部。他最早確立近代弦樂四重奏和交響曲形式,廢除通奏低音。其創作廣泛吸取奧地利、波希米亞等地民族、民間音樂素材,風格質樸。主要作品有交響曲《告別》《驚愕》《時鐘》等100余部以及大量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各種獨奏樂器的協奏曲、清唱劇等。
〔施特勞斯(1825—1899)〕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其父與他同名,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施特勞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寫過150余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與寫過100余首圓舞曲的約瑟夫•蘭納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21世紀的今天,圓舞曲仍方興未艾,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的成就比他父親更大,他是位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479號。其中包括圓舞曲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輕歌劇16部。他19歲時就正式登臺演奏自己的作品,并獲得了巨大成功。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王”。1899年6月3日,他因肺炎在維也納去逝,維也納人民為他舉行了10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遺體被安排在維也納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
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藍色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美酒、愛情和歌曲》《皇帝圓舞曲》等。其中《藍色多瑙河》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此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120多首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16部輕歌劇,對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