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綠是我心中的一首詩、一幅畫。……”
這是一個暗喻,是用詩和畫去比喻綠。說綠“是一首詩”,是因為綠具有許多詩的特征,比如,綠有火一樣的激情,綠有厚重的底蘊,綠有向上的精神等等。說綠“是一幅畫”,是因為綠代表著大自然,展現了花草樹木無拘無束的本性,描繪出多姿多彩的景觀。這句話是本段的領起,是概括,下文具體地寫出綠如何是詩,如何是畫。
“腳下茁壯如茵的小草像少年,身旁葳葳蕤蕤的樹木像青年,前方博大精深的綠叢像老年。樹木芳草也像通人性似的,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這兩個句子從另一個側面寫出大自然的特征:和諧統一。第1句連用3個比喻,十分貼切地描繪出綠草、綠樹、綠叢的形態與內質。每個比喻都是先寫所處的位置,再寫它的特點,最后寫本體和喻體。比如,寫小草,位置在“腳下”,因其太小,只能在腳下;特點是“茁壯如茵”;本體是小草,喻體是少年,小草和少年都茁壯如茵,所以用少年去比喻小草。如果說第1句是“果”,那么第2句就是“因”。“茁壯如茵”、“葳葳蕤蕤”、“博大精深”三個詞,分別形容小草、樹木、綠叢的情態,它們都是那么生機盎然,長勢良好,因為它們“通人性似的,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它們互相理解,彼此扶助,團結統一,是一個和諧的大家庭,這是共同發展的基礎。“茁壯如茵”,本句形容小草健壯,鋪在地上像褥墊。“葳葳蕤蕤”,形容枝葉繁茂。“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學問廣博而高深。“通人性”,是說樹木芳草也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理性。
〔寫作特點〕
1.在抒情與描寫之中巧妙地融入說理。
2.構成因果關系。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綠色的韻味,體會作者對綠色的迷戀和喜愛之情。
3.認識4個生字,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句。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綠色的韻味,體會作者對綠色的迷戀和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可以準備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彩色掛圖以及優美的輕音樂,有條件的還可以剪輯制作類似本課所描繪的綠色之景的錄像片或簡單的動畫片段。
〔教學時間〕
1課時。
〔閱讀建議〕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個性化地感悟上,教師無須做過多的分析和講解。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景色和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綠色的情感。可以按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1.初讀課文,梳理內容。通過初讀,使學生明確課文是按作者的觀察行蹤來描寫綠色的,在梳理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再讀課文,品味賞析。可以帶著“作者為什么特別迷戀綠色”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畫一畫有關句子,并體會作者蘊涵的情感及語言表達的特色。然后組織交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綠色的音韻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引發了奇特的聯想、想象,并運用了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自己對綠色的獨特感受,優美抒情的語言背后所表現的是作者對綠色的喜愛之情。這部分教學,教師無須進行過多的分析和講解,重點要保證學生朗讀的時間,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賞析語言、體味情感都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落實。
在學生感悟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用心來感受綠色的。要鼓勵學生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角度進行自讀交流。如,描寫作者在郊外漫步所見的部分(第5~7自然段),從理解內容的角度看,可體會到獨特的“綠的風景、綠的大觀”,綠的畫廊;從體會表達的角度看,作者是通過細致觀察、用心感受,引發了獨特的聯想,采用比喻等手法賦予了綠色以不同的生命,把綠寫活了;從領悟情感的角度看,可以悟出因為作者愛綠,所以“當綠意像清純山泉彌漫著我的時候,我的心也綠了”。要讓學生運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話談閱讀感受,也可以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