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1130年,卒于12XX年。他是南宋的哲學家、教育家、大詩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薄,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過不少年官。紹興四年(1193)入朝為官,僅40天便因冒犯權貴而被罷免。以后的40年,過著講學著書的生活。朱熹在政治上主張抗金,反對議和。他是集宋代理學之大成的思想家,對文學藝術也有極高的修養,對經學、史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朱熹一生寫了許多詩歌,流傳下來的約1200首。他的詩題材廣泛,涉及社會民主,寫景詠物等方面。著有《四書集注》《詩集傳》《周易本義》《朱子語類》等。
〔結構分析〕
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即一個人要不斷地學習,補充新的知識,才能進步不已。本詩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寫方塘澄碧蕩漾的喜人景象,喻寫讀書學習之美妙。
第二部分(第3、4句),議論塘水長久清澈的緣由,喻寫持續學習,汲取新知。
〔語意理解〕
“半畝方塘一鑒開,”
詩句的大意是:半畝大小的方形池塘,塘水明澄清澈猶如一面明鏡打開。起筆就使用一個比喻,把池水盈盈的方塘比喻成剛打開的鏡子,這恬靜而幽雅的景致讓人立刻展開想象的翅膀。“畝”,地積單位,1市畝等于60平方丈,合666.7平方米。“鑒”,鏡子。古時候的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再打開。“一鑒開”,像一面鏡子被打開。“方塘”一說在南溪書院內,是朱熹幼年讀書處,在今福建三明東鄰的尤溪縣城南的公山之麓。另說,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鎮府前村有朱熹的舊居紫陽樓,這里也有“半畝方塘”。就全詩看,這句詩是以鏡喻塘,以塘喻書,“鑒開”,即開書,開書即讀書。
“天光云影共徘徊。”
詩句的大意是:這如鏡的池水里蕩漾著藍藍的天空,白白的云彩。這句承接前句描繪池水中的自然風光和畫卷。因為池水如鏡,才可能映照天光云影。這一映照,水中的景象就美起來了,有藍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燦爛的陽光,而且閃耀浮動,真是情態畢現。“天光”,天空中明亮的光輝。“云影”,云的影子。“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本處指來回閃動。就全詩看,本句詩以方塘映照之美,喻寫讀書學習之妙。讀書的妙處在于:書中有浩瀚的知識可供學習;讀書學習能讓人領略到美好的境界,進而滋潤心靈,煥發神采,渾身充滿生機和活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
詩句的大意是:我忍不住地問,池塘啊,你怎么會這樣清澈見底?這是設問,下句做了回答。面對這樣的美景,詩人靈感頓生,思想進入到新的層次,要探尋池塘美景的根源,于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觀美景,人們大多陶醉其中,而詩人的思維卻獨辟蹊徑,去探源求本。發別人所未發,想別人所未想,這就是創新。詩人這一句設問,引出了下文,引起讀者對詩的關注。“渠”,古漢語中的代詞,相當于“它”或“他”,本詩代指“半畝方塘”。“那”,就是“哪”。“那得”,怎么會。“如許”,如此,這樣。
“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句的意思是:因為上游源頭不斷有活水補充灌注進來。這句詩直白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問題。顯然詩人的視點和思維點,已不在這“半畝方塘”,已飛到遙遠的水的源頭,在那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原來,這個方塘并非無源之水,而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是那里給它輸入了源源不斷的清水。詩人在這里借池水永遠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喻寫要心靈澄明,學問厚重,就得不斷地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本句詩因其哲理性而為人們所喜愛,流傳久遠,并被概括成一句成語“源頭活水”。“為”,因為。“活水”,流動不息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