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聞歌始覺有人來。”
本句應與前句連在一起理解。前句說“看不見”采蓮女子。正在詩人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忽聽到蓮塘中歌聲四起,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采蓮少女仍在田田荷葉、艷艷荷塘之中。這句寫得很藝術,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仍掩映在荷葉荷花之中,所以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聞歌”,聽到歌聲。“始覺”,方才知道,方才發覺。“有人來”,原來的人仍在這里。此句中的“來”,不是從別處到這里的意思,而是語氣助詞。
〔寫作特點〕
1.絕妙的藝術構思。
2.別致的首句與結句。
水 檻 遣 心
教材說明
〔解題〕
本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五言律詩,選自《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后來其祖父遷居河南鞏縣。杜甫6歲便有賞鑒才智,7歲會作詩,9歲能寫大字,14歲能與當時文士相酬唱。20歲以后,南游吳越。杜甫屢試不第,直到他44歲時才當上小官右衛率府兵曹。天寶十四年,杜甫在長安應試落第,此后在長安困居XX年。安史之亂期間,他官居左拾遺,后因救房 觸怒肅宗,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關內大旱,他棄官攜家西去入蜀至成都。以后曾做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不久,他攜家人離蜀東去,在夔州留居2年后,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帶。大歷五年,病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上。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他的詩達到了藝術的高超境界,對唐代以及后代詩歌的發展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后人輯成《杜工部集》,收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是公元759年到成都的。當時旱災嚴重,他由華州棄官,經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他在城西浣花溪有了一座草堂,又經過兩年的辛苦經營,草堂園畝擴展了,樹木栽多了,水亭旁還添了專供垂釣、眺望的水檻。詩人在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后,現在終于得到了安身的處所,面對綺麗的風光,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小詩。水檻,水亭的欄桿,可憑檻遠眺,舒暢身心。遣心,排憂、發泄的意思。本詩作于公元761年。當時共寫兩首,本課選第一首。第二首全詩于下:
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葉潤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淺把涓涓灑,深憑送此生。
〔結構分析〕
本詩寫詩人在傍晚時分所見到的微風細雨中的景象,表現了環境的清幽美好和詩人離開塵囂的閑適寧靜的心情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按歌詠景物劃分,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句),寫草堂的環境。
第二部分(3~6句),寫詩人遠眺看到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7、8句),寫自家閑適幽靜的居所。
〔語意理解〕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這是首聯,寫草堂離城郭很遠,庭院開闊寬敞,沒有村莊阻隔,因而能極目遠眺。這是交代詩人草堂的環境。先寫位置———遠離城郭的郊外;次寫草堂的內部建筑布局———長廊、柱子都很開朗;再寫草堂的周邊———沒有村落,因而沒有阻隔;最后寫這樣環境的好處———可以遠望。兩句詩,寫得十分有次序,體現了內在聯系:因“去郭”,才需“眺望”;因“無村”,才能“眺望。”“郭”,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的一道城墻,這里借指城市。“去郭”,遠離城郭。“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屋子。“楹”,堂屋前部的柱子。“軒楹敞”,庭院開闊寬敞。“眺望”,從高處向遠處看。“賒”,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