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3)讀課后習題2中的句子,體會加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4)找出課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或自己感興趣的段落抄寫下來。
4.語文實踐。
課外搜集與維也納這座城市相關的自然風光圖片或文字資料,為后面的圖片展覽做準備。
資料
〔音樂之城———維也納〕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位于多瑙河南岸、阿爾卑斯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城市依山傍水,綠蔭環繞,景色秀麗,自然環境十分優美,被稱為“多瑙河的女神”。維也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18世紀以來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華爾茲舞曲的故鄉。作為音樂名城,維也納擁有眾多的歌劇院、電影院,各式各樣的音樂廳遍布全城。最顯赫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建于1869年,是一座古羅馬式建筑,這里曾經首演過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19世紀歐洲所有著名歌劇作家的作品,都在這里上演過。1945年毀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來的樣式重新建造。每年這里都有音樂比賽,是全世界的歌劇中心。漫步維也納,幾乎到處都可以看見音樂對這個城市的影響。許多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廳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樂家的名字來命名的;不少著名音樂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園里或廣場上。在內環路的城市公園里,可以看到偉大的約翰•施特勞斯正在聚精會神地演奏小提琴;沿著內環路,還會看到貝多芬、莫扎特等音樂大師的英姿。這些音樂大師都曾在這座音樂名城度過多年音樂生涯。
維也納的城市布局層次分明。415平方千米的市區,分為“三環一帶”,即內城、外城、郊區和一條玉帶般的多瑙河。內城街道狹窄,有許多政府機關和歷史建筑物。19世紀在拆除城墻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環形馬路(內環路),寬50米,長4千米,沿街分布著現代化建筑群。外城是維也納最繁華的商業區和主要的住宅區。外環路的南面和東面是工業區;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邊緣,有眾多的公園、宮殿和別墅,參天的山毛櫸環繞城市,構成了聞名世界的“維也納森林”。
歷史名城維也納,一直是東、西歐的重要門戶,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交通要道。除了紐約、日內瓦以外,它還是第三個駐有聯合國機構的城市。
只要提起維也納,人們自然會聯想到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等這些音樂大師的名字,因為這里是著名圓舞曲華爾茲的故鄉,也是歐洲許多著名古典音樂作品的誕生地,一直享有世界音樂名城的盛譽。18世紀這里是歐洲古典音樂“維也納樂派”的中心,19世紀是舞蹈音樂的主要發祥地,世界各地許多著名音樂家曾來這里居住,從事創作和演出活動。
〔貝多芬(1770—1827)〕 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父親是宮廷歌手,他自幼從父學習音樂。1792年起定居維也納,以教學、演出和創作為生。1798年起聽覺漸衰,1820年后兩耳失聰,但仍堅持創作。貝多芬畢生竭力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在歐洲音樂史上,繼承海頓、莫扎特的傳統,吸取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音樂成果,集古典派的大成,開浪漫派的先河。他善于運用廣闊發展的對比主題,富于動力的和聲,使奏鳴曲式發展成戲劇性的結構,賦予管弦樂曲以具有交響性構思的配器。他的創作成就,對近代西洋音樂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主要作品有交響曲9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鋼琴奏鳴曲32首(以《悲愴》《熱情》等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弦樂四重奏16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