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第三步,再扣課題,回讀全文,體會作者的心靈變化歷程。
可以先提出問題:作者喜歡寫詩與大自然有什么關系?然后,讓學生朗讀全文。可以告訴學生:作者不僅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還是詩人,是大自然給了他詩的靈感,大自然,是他心中最美的詩。還可以朗誦作者的一首詩,如《我生命的流》:我生命的流/是海洋上的云波/永遠的照進了海天的蔚藍無盡。 我生命的流/是小河上的微波/永遠的映著兩岸的青山碧樹。 我生命的流/是琴弦上的音波/永遠的繞著那松間的秋星明月。 我生命的流/是她心泉上的情波/永遠的縈著她那胸中的晝思夜潮。
④比較閱讀。課文《春》和本文都是景與情緊密結合,寫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春》側重于對景物的描繪,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在美麗的景物之中;而本課也寫了景物,但在感情的表達上則是直接抒發,這又是一種表達方法。
2.積累內化。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可以背誦。
3.遷移練習。
(1)識字寫字。本課要認識的生字不多,注意“犀”的讀音。要注意寫字的指導,特別是課文中容易寫錯的字要重點指導,如“酷、秩、簫、蒸”等,強調學生的寫字習慣。
(2)照樣子,在括號里填寫恰當的詞語。
(曉霧彌漫)的海 ( )的海 ( )的海 ( )的海
(3)摘抄自己喜歡的句段。
4.實踐活動。
觀察自然中的一景,寫寫自己的感受。
資料
〔宗白華(1897-1986)〕 原名之櫆,字伯華。江蘇常熟人,祖籍浙江杭州。哲學家、美學家、詩人。幼年在南京第一模范高等小學讀書,17歲到青島德國高等學校中學部修讀,1918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語言科,后升讀大學,課余自修文學、哲學。同年參加“少年中國學會”,負責編輯《少年中國》月刊。1919年在上海主編《時事新報》文藝副刊《學燈》,發現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壇新秀。1920年赴德留學,先后在法蘭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歷史哲學。1925年回國,任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系教授。抗戰期間隨校遷至重慶,抗戰勝利后返回南京繼續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史教授至逝世。曾兼任中華全國美學學會顧問。
宗白華是中國現代美學研究的先行者和開拓者之一,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蜇)”之稱。宗白華認為“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把中國藝術精神的重要特色之一歸結為“充實”與“空靈”、有限與無限的統一。認為“充實”和歌德的進取精神有某種相通的地方,對歌德所描繪的離開有限去追求無限的所謂“浮士德的苦悶”提出了批評。對中國魏晉玄學中的美學思想給予了特殊的注意,認為其中包含有積極的東西。還著重論述了中國藝術中的意境和空間意識問題,認為中國藝術中的空間表現了人與悠久無限的大自然生命的親切統一,是一種節奏化、音樂化了的時空合一的空間,這種空間意識是以道家和《周易》的宇宙觀為哲學基礎的。所著《美學散步》論文集,開創了獨特的“散步美學”。對于美學研究,主張不能脫離藝術,不能脫離藝術的創造和欣賞,不能脫離自己民族豐富的美學遺產。研究中國美學,要注意音樂、建筑、舞蹈等方面,了解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同時將中國美學理論與歐洲、印度美學理論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