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古 詩 四 首
晚春江晴寄友人
教材說明
〔解題〕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韓琮寫的一首五言絕句,選自《全唐詩》。題目點明詩人寫此詩的時間———晚春,地點———晴江(江晴即晴江),目的———寄友人。顯然這是一首抒寫鄉愁、思友的情詩。“晚春”即暮春,春季的下旬。
韓琮,唐宣宗時著名詩人,字成封,一作代封。長慶進士,初為陳許節度判官,后歷中書舍人,唐宣宗時出為湖南觀察使。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之后,唐宣宗不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韓琮消滅叛將,反而另派右金吾將軍蔡襲代韓為湖南觀察使,把韓琮拋棄了。此后,韓琮失官,默默無聞。現《全唐詩》中存韓琮詩一卷。
〔結構分析〕
本詩描繪了晴江綺麗的晚景,抒發了詩人懷戀家鄉、思念友人的深情。全詩共4句。從內容性質上看,前3句寫景,第4句言情。從觀察點上看,前兩句寫遠景,后兩句寫近景。為研讀方便,我們把詩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3句),寫詩人在晴江上看到的景物形象。
第二部分(第4句),抒發詩人思鄉念友的情感。
〔語意理解〕
“晚日低霞綺,”
這是本詩的首句。寫晚上,日愈低落,晚霞色彩斑斕,極為綺麗。一句寫兩個景物,“日”和“霞”。“日”,是晚上的日,因其西沉,自然越來越低。“霞”,是晚日映照出的霞,自然因日沉也越來越低。可見“日”和“霞”是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的。“綺”,本意是指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后用來形容景色鮮艷美麗。“綺霞”,鮮艷美麗、色彩斑斕的晚霞。晚日下沉,金光從下向上映照天邊的云,這云便成了綺霞。
“晴山遠畫眉。”
這是本詩的次句。前句寫遠景,這句仍然寫遠景。詩人看見遠處的青山在晚霞映照下,宛如用翠黛描畫出的美女的眉毛。這句集中寫一個景物,即遠山。詩人不單從色彩上寫,還寫了遠山的形。日落山后,從遠處看山,其形較清,卻難辨其本色,如果說見色也只是青黑色。望著青黑色的山,詩人浮想聯翩,覺得這山太美,就是一個睡美人的眉。“晴山”,晴江遠處的山。“畫眉”,描畫的眉毛。女人才會畫眉,所以,這里的眉毛是指美人描畫后的眉毛。“遠”,遙遠,極遠之處。
“青青河畔草,”
前兩句是寫遠望之景,這第3句則寫近看之景。詩人低頭近看,見春風早已喚醒了沉睡的河畔,芳草生長得綠油油,毛茸茸,就像青氈似的沿河畔伸展開去。詩人抓住河與青草來寫的,寫出了春色盎然的周邊環境。把這句與前兩句連在一起,一幅優美鮮活的晴江晚春圖便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金色的落日,斑斕的晚霞,嬌媚的遠山,鮮嫩的青草,被詩人組合在一起,流溢著明麗、輕松、惹眼的情調。“青”,在這里不能一般地理解為小草的青綠色,而應該當做使動詞用,是說春風吹綠了小草,即春風使小草青
綠了。
“不是望鄉時。”
這是本詩的尾句。前3句寫景,這一句言情。字面是說這不是望景懷鄉、望景懷人的時候,但是不能這樣表面地理解。古人寫這類詩,大都是望景后再思鄉、思人。本詩詩題先標出“晚春江晴”,這顯然是要寫景,接著綴以“寄友人”,這顯然是望景思鄉、思人,自然不免懷舊感傷。前三句之景很亮麗,融于其中的情也是開朗的。而尾句收筆言情,情變得惆悵了,景也變得迷惘了,這正是懷人、懷鄉所致。“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明•謝榛語,見《四溟詩話》)本詩從晚日、遠山到春草,導入“望鄉”,情景協調而自然。“望”,思念的意思。“望鄉時”,思念故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