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5 最后的時刻
教材說明
〔解題〕
“最后的時刻”有多重含義,本義指這一刻在其他時間之后。本文使用曲筆的方法,用“最后的時刻”代替“臨死前”或“犧牲前”的說法,體現作者對江姐的敬重和愛戴。本文節選自羅廣斌、楊益言合著的長篇小說《紅巖》。
《紅巖》,1961年出版。小說以人民解放戰爭向全國大進軍為背景,著重描寫了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斗爭,并同重慶城內的地下斗爭、學生運動以及農村根據地的武裝斗爭相呼應。小說展現出敵人垂死前的極端兇殘和外強中干的虛弱本質,歌頌了在黎明前堅持斗爭的革命者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貞不渝、視死如歸的高尚品德與革命精神,塑造了在特殊條件下堅持斗爭的英雄群體。小說以磅礴的氣勢,悲壯的色彩,樸素真摯而又不乏哲理和詩情的語言,特別是共產主義的思想光輝,激勵和教育著廣大讀者,在當代文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被譽為“黎明時刻的一首悲壯的史詩”,“一部震撼人心的共產主義教科書”。
羅廣斌,1924年生,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共產黨,從事學運工作,并利用家庭關系進行統戰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館監獄。1949年大屠殺前,策反看守楊欽典,和難友集體越獄成功。解放后,任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市統戰部部長、市文聯作協會員。1967年“文革”中,被誣為叛徒,迫害致死。楊益言,1925年生,江蘇武進縣人,1940年在同濟大學讀書,后因在上海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1948年被捕,囚于渣滓洞,重慶解放前夕被營救出獄。解放后,在重慶市委工作。
〔結構分析〕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江姐犧牲前的悲壯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一個生活嚴謹、對革命事業無比堅貞、視死如歸的女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本文共17個自然段,依場所變換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敵人去獄中提押江姐。
第二部分(第2~16自然段),寫江姐在獄中處理就義前的事情。依次寫了江姐巧妙處理黨的文件,認真整理自己的著裝,與戰友深情地話別三件事。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寫江姐和其他遇難戰友在赴刑場的路上。
〔語意理解〕
“一聽見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寫完的討論提綱塞在另一個同志的床鋪下面,隨即跳下床來,拿起梳子對著墻上那面破鏡子,像平常一樣地梳著她的黑發。”
一句話極生動細膩地寫出作為革命者的江姐那種職業的機敏、準確的判斷與超常的沉穩。她“一聽見”特務喊她的名字,馬上敏捷地判斷出自己犧牲的時刻到了。這是因為,她在參加革命時就已經有了犧牲的心理準備;還因為,長期的革命斗爭,使她對敵人的兇殘本性有深刻的了解,知道殘殺革命者是敵人的“天職”。面對犧牲時刻的到來,她沒有畏懼與悲戚,首先想到的是保守黨的秘密,決不能讓革命受些許的損失。她把文件“塞在另一個同志的床鋪下面”,多么機敏!接著寫她認真地梳頭,表現她大難臨頭卻心靜如止水的沉穩,這才是成熟的革命者!本句用對比法寫江姐的動作,“一聽見”、“跳下”,言其快;“不慌不忙”、“像平常”,言其慢。從正反兩方面表現江姐在死亡面前的神態。快,早有預料,預料之中;慢,遇事不驚,笑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