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火紅的時代背景”指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廣大城市知識青年,響應毛澤東主席的號召,投身上山下鄉的運動。“古典意識的風范”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包括“仁”、“義”、“忠”、“信”等。隨時間逐漸消逝,被人們淡忘的是那個時代的政治運動,而在他身上積淀下來的卻是民族精神,他堅持守望的是人類美好的精神家園。民族要進步,人類要發展,就要傳承、弘揚這種堅守承諾的高貴精神。
評語從縱深開掘,彰顯人物的精神。對人物精神的贊美是頒獎詞寫作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人物的事跡,引出對人物精神的評價。因此,在頒獎詞中,要體現出人物的閃光心靈、人格魅力,或是人物的堅強意志、思想品質,等等,目的是要體現一定的哲理意味。
“他樸實得像一塊石頭。”
比喻的修辭方法,高度概括出王順友樸實、平凡的人生。恰當運用形象的比喻,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石頭一樣的質樸,石頭一樣的堅硬。
“一個人,一匹馬,一段世界郵政史上的傳奇,他過灘涉水,越嶺翻山,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
“一個人,一匹馬,一段世界郵政史上的傳奇”,在綿延數百公里的木里縣雪域高原上,王順友一個人牽著一匹馬,馱著郵包默默行走的場景,成為了當地老百姓心中最溫暖的形象。“馬班郵路”,靠馬幫來傳遞郵件。
“他過灘涉水,越嶺翻山”,王順友1985年參加工作至今,一直從事木里縣城至白雕、三角埡、倮波鄉的馬班郵路投遞工作,他負責的這段郵路,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一天要經過幾個氣候帶。
“傳郵萬里”,20年,他一個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按班準時地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雜志、一張張報紙準確無誤地送到每個用戶手中。“飛雪傳薪”可引申為“雪中送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戰勝孤獨和寂寞,將黨和政府的溫暖、時代發展的聲音和外面世界的變遷,不斷地傳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黨和各族群眾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大筆寫意,點明王順友的事跡。寫意是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在這里,引申為一種敘事方法,是指從大處著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欽敬的事跡,簡要概述,如同畫寫意畫,力求用最簡潔的筆墨,勾勒出豐滿的筆下之物。因此,頒獎詞不要求詳盡地交代人物事跡的來龍去脈或是細枝末節。在新聞傳媒非常發達的時代,人物事跡點到為止,人們自然心領神會。
“路的盡頭還有路,山的那邊還是山,近鄰尚得百里遠,世上最親郵遞員!”
“路的盡頭還有路”說明路途遙遠,沒有盡頭。“山的那邊還是山”說明山脈連綿,翻山越嶺,困難重重。“近鄰尚得百里遠”,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但在這大山里,最近的鄰居也住在百里之外,每家每戶相距很遠。說明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比較分散,地廣人稀,十分偏僻。“世上最親郵遞員”,在沒有親人沒有鄰居的條件下,郵遞員王順友成了當地老百姓最親近的人。除了送信,他還熱心為農民群眾傳遞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購買優良種子。為了給群眾捎去生產生活用品,王順友甘愿繞路、貼錢、吃苦,受到群眾的交口稱贊,老百姓把他當成親人一樣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