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組織交流時,教師要把理解、想象與朗讀結合起來,尤其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受音樂之都強烈的音樂文化氛圍。
比如交流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說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
可以先理解“搖籃”的意思,接著請學生朗讀課文,在學生的朗讀中,教師播放其中一位音樂家的樂曲(如《藍色多瑙河》)。學生讀完課文,聽會兒音樂,教師再作激情引導:維也納曾是那些著名音樂家生活、學習、進行音樂創作的地方,對他們一生的成就產生極大的影響,從這里走出了一個個音樂巨子———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頓、施特勞斯,正是他們造就了歐洲的古典音樂。這樣的一座城市難道不是“音樂之都”嗎?最后,在音樂聲中師生共同朗讀課文。
交流其他三個問題時,要注意的幾個關鍵是:
第二個問題(課文第3自然段):先請學生交流自己讀懂的內容,然后交流“到處可以看到”、“多用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就連……也用……”,交流時根據學生回答展示圖片文字等資料,最后讀出濃濃的音樂氛圍。
第三個問題(第4自然段):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讀著這一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什么?聞到什么?聽到什么?你感覺到什么?請抓住重點詞語讀出你的感受。(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蕩,真讓人心情舒暢)然后配樂指導朗讀。
第四個問題(課文第5、6自然段):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學習了這部分內容,你感受到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怎么樣?接著交流歌劇院的宏偉壯觀,出示相應圖片讓學生欣賞。然后交流它在全世界的巨大影響,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歌劇院中濃濃的音樂氛圍。然后指導朗讀。
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充滿激情地總結:“沒有音樂就沒有維也納”,是的,音樂就代表著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這座“音樂之都”的風光景物、行云流水,孕育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父子、勃拉姆斯等音樂巨人,給世人留下無數不朽的樂章。歌劇院、音樂廳幾乎遍及全城,以音樂家命名的街道、會議廳、劇院、公園比比皆是;在公園、廣場或大街小巷,到處可見音樂大師們的雕塑、故居或墓地。維也納每天都沉浸在悠揚的樂曲之中。自然、歷史和人文的勝景為我們提供了豐盛的大餐。
第三步,誦讀課文,積累記憶。可以請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展開朗讀和背誦。
④領悟表達的方法,學習作者的寫法。從閱讀中學習作文,是“取法乎上”的方法。2、3、4自然段是通過先概括后具體的方式進行描寫的,這樣的寫法條理清楚,事實明白。引導學生在體會朗讀全文的基礎上說說從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并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2.積累內化。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2)把讀課文的感受寫下來,可以寫在課文空白處,也可以寫在另外的筆記本上。
3.遷移練習。
(1)識字和寫字。注意“飾、坪、摻”等字的讀音。練寫課后的9個生字,注意寫好“巷、諧、煌”等容易寫錯的漢字。要注意強調正確的寫字習慣。
(2)填寫恰當的詞語。
( )的歌劇院 ( )的維也納 ( )的多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