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追逐地平線。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感悟地平線。
〔語意理解〕
“小時候,我從秦嶺來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歡騎上自行車在路上無拘無束地跑。”
這句話揭示了一個規律,即孩童時代,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好奇,對新鮮的事物有濃厚的興趣,并且愿意尋根問底。這是下文他追逐地平線的前提。第2分句提到“渭北大平原”,這也是下文他追逐地平線的重要前提。唯有平原,才可能清晰地看到地平線,如果是在秦嶺,這個可能就小了。“秦嶺”,是橫貫我國中部,東西走向的褶皺斷層山脈,是渭河、淮河和漢江、嘉陵江的分水嶺。廣義的秦嶺西起甘肅、青海邊境,東到河南省中部。狹義的秦嶺指陜西境內那一段。“渭北大平原”,即渭河平原,又稱渭河盆地、關中平原,在陜西省中部,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接秦嶺,北抵陜北高原。灌溉事業自古著名,號稱“八百里秦川”。
“天和地不再平行,而是形成一個三角形,在交叉處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有樹叢在那里伏著。”
這是孩童的“我”眼睛里看到的真實的關于地平線的畫面。這個畫面是神奇的、瑰麗的,引起孩童的“我”濃厚的興趣。本來平原上有的是莊稼、行人、樹叢和矮矮的房屋,怎么遠遠的地方竟出現這么奇異的景象?難道天到盡頭了嗎?尤其是“樹叢在那里伏著“,那里可能隱藏著許多的秘密吧?好奇心激起“我”解開其中秘密的強大動力。
“一位老人迎面走來,胡子飄在胸前,悠悠然如仙翁。”
作者設計讓“我”在這里碰到一位老人,這是有用意的,很巧妙的。因為好奇,生發出許多的疑問,跑到天地交叉的盡頭,就是要解決這些疑問,但是卻沒有得到解決,于是出來一個老者。作者不全面描繪老者的形象,只寫他的胡子、神態(悠悠然),讓他在“我”心中是一個什么都知道的“仙翁”。老人,自然是一生守著這塊土地,一定經驗豐富,知識豐富,能解答“我”的諸多疑問。“仙翁”,神話和童話中有種種神通的老頭。
“從那以后,我一天天長大起來,踏上社會,生命之舟駛進了生活的大海。”
這是一句很理性的語言。“我一天天長大起來”,既是說“我”年齡變大,也是說“我”經驗更豐富,思想更成熟。“生命之舟駛進了生活的大海”,把人生比作小船,把社會和生活比作大海,十分貼切。進入成年,生活的天地更加廣闊,生活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當然,生活的形勢也更加復雜多變。有時很平靜,使你心情舒暢;有時狂風巨浪,你必須經受考驗。要持續發展、成長,就要有追逐地平線的勁頭,永遠有迷惑,永遠有夢想,又永遠去追逐,這就是生命的過程。
“命運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總有交叉的時候。那個高度融合統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線,總在前邊吸引著你。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
這是作者從追逐地平線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第1句用天和地的平行和交叉,點明命運和理想的關系。“命運”,指一個人生死、貧窮和一切遭遇,也就是現實的境況。在生活中,一個人的理想和現實永遠有很大的距離(平行),但是經過奮斗,總會有相交點,即實現人生的理想。第2句是說一個人奮斗的動力。第1分句描述的就是地平線,它是人生理想的實現。有理想的人,理想就是動力,它會激發你永不休止地前進,去圓你自己的夢,去實現你人生的價值。第3句是點明主題,即對感悟地平線的總結。“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就是要有遠大的理想,并且為理想的實現而努力。“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是說為理想而努力,即或艱辛、苦楚、落寞,你也能忍受,你也會覺得人生燦爛多彩,于是更加快樂而朝氣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