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丹柯的族人被另一強族趕入條件惡劣的林子深處。
第二部分(第2~18自然段),寫丹柯克服重重困難,用心照明把族人領出絕境。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寫丹柯為族人的福祉而獻出生命。
〔語意理解〕
“那兒很陰暗,而且到處是泥沼;要是陽光照在泥沼上,就會有一股惡臭升起來,人們會因此而接連死去。……不論是白天或夜晚,在那些人的周圍總有一個堅固的黑暗的圈子,好像要把他們壓碎似的。更可怕的是風吹過樹梢,整個林子發出低沉的響聲,好像在威脅這些人,在給他們唱葬歌。”
這一段話寫出丹柯族人被趕進林子深處后的惡劣而嚴重的局面。作者是從兩方面寫的:其一,寫惡劣的環境給人們肉體帶來的傷害。人需要陽光。有陽光,人的生活才方便,身體才健康,才能獲得食物。然而“那兒很陰暗”,丹柯的族人失去了生存的必要條件。“到處是泥沼”,給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而且泥沼里有大量的腐爛物,其濕熱蒸騰起的惡臭的瘴氣,能使人得傳染病。其二,寫惡劣的環境給人們精神帶來的傷害。黑暗無邊無際,無法驅逐,死死地鎖在人們的周圍,另外,風吹樹林的響聲,陰森恐怖,讓人毛骨悚然,感到死亡的到來。這是寫心理上的感覺,心理特別壓抑、恐懼。這一段環境描寫,在于說明丹柯族人要生存必須走出樹林,此外別無選擇。這是丹柯英雄壯舉的動因。“泥沼”,爛泥坑。“葬禮”,殯葬儀式。
“四周是一片黑暗,他們每走一步都碰到泥沼張開那些齷齪的、貪吃的大口,想把人吞下去;樹木像一面牢固的墻攔住他們的路。”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丹柯他們前進的道路十分艱難,充滿危險。其一,他們是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的;其二,到處是泥沼,在黑暗中極容易落入其中而喪命;其三,茂密的樹林和其他植物極難穿越。一句話,兩個分句,分別用兩種不同的修辭方法。第1分句用的是比擬法,把泥沼寫成吃人的野獸,極言危險重重;第2分句用的是比喻法,用墻比喻樹林,極言困難重重。這些情況對人的意志和力氣是嚴峻的考驗,是下文意志薄弱者圍攻丹柯的動因和理由。“齷齪”,不干凈,很臟。
“怒火在他的心中燃燒起來,不過又因為憐憫他們而熄滅了。他愛這些人,而且他認為,他們沒有他也許就會滅亡。他愿意拯救他們,把他們領到一條容易走的路上去,于是在他的眼睛里亮起那種強烈的火的光芒……”
這段話表現了丹柯的冷靜與高尚。雖然只有3句話,卻極好地描繪了丹柯復雜、矛盾的內心斗爭。寫他兩次冒“火”。前者是憤怒之火,他好意引領大家走出絕境,而大家卻曲解他,圍攻他,這使他生出怒火。后者是堅定之火,他深愛同胞,愿意拯救他們,于是,熄滅了委屈的怒火,代之以蘊涵必勝信心的堅定之火。這“火的光芒”是愛族人的愛心之光,是沖破黑暗與險阻的力量之光,是必定成功的信念之光。“憐憫”,對遭遇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拯救”,救,救助。
“他的心燃燒得跟太陽一樣亮,不!比太陽更亮!整個樹林完全靜下去了,林子被這個偉大的人類之愛的火把照得透亮,黑暗逃跑了。人們全嚇呆了,好像變成了石頭一樣。”
作者用詩一樣的語言贊美丹柯掏心照明的壯舉,抒發對丹柯自我犧牲精神的敬佩之情。先寫赤心之光如同“太陽”,這已經夠夸張的了,但一個“不”字果斷地否定。作者覺得用日之光比丹柯心之光還遠遠不足以表達敬佩之情,繼而寫“比太陽更亮”。后兩個句子都是寫丹柯壯舉產生的效應。“唱葬歌”的風聲停了,所以“樹林靜下去了”;“堅固的黑暗的”圈子打開了,所以“黑暗逃跑了”。這是說自然界的艱難險阻破解了。丹柯把心掏出來讓它熊熊燃燒,這是任何人也想不到的。面對這突發的、意想不到的壯舉,族人驚呆了,極大地感動了,剎那間竟不知所措,所以“變成了石頭一樣”。這幾句綜合地使用對比、擬人、夸張、比喻,增強了抒情的力度。